- 刘云杉;
创新具有“在哪儿发生”的生态特征,且具有不可还原、不可复制的特征。用工程思维再制创新、再造创新人才无视了创新独有的难以预测、复杂性与神秘性。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特征是涌现,动能来自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者、有挑战的任务与教学环境构成一个连续的、生气勃勃的能量场;进而,求知者、待彰显的事物构成求真共同体,他们在已知与未知之间不断逼近“未知的未知”。涌现的真正动能在于求知者居于幽暗的努力,在于创新下的黑土地,还在于孕育创新的混沌。
2025年04期 v.13;No.49 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吕林海;
批判性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素养,也是中国教育亟待关注和聚焦的重要内容。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的高阶成分,具体是指,当面对一个依凭现有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主体通过假设形成思维飞跃,通过检验进行证据确证之完整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的背后蕴含的是一种“真假的知识观”,这是西方“求真”的知识传统之体现。但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伦理涵养”,它所蕴含的是一种“伦理知识观”,表现为一种“应当的知识”。当学校教育教学(特别是在数理学科教学中)把“真假的知识”错配为“应当的知识”,就会出现批判性思维无法真正得到培养的窘境。基于此,我们要立足于知识层面审思课程与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发生,而非表层的活动是否展开;教育研究要深入课堂的肌理之中,在细微处探究并推动中国教育的自主知识之生成。
2025年04期 v.13;No.49 2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 韩婷芷;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关乎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从历时性的视角探讨16名高校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深层学习的变化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拔尖创新人才的深层学习变化轨迹可分为理想型、抑制型、高位稳定型、低位稳定型四种类型。拔尖培养之于本科生的深层学习发展而言,既有可能是机遇,亦有可能是陷阱。拔尖创新人才深层学习水平的提升,既依赖于外部制度环境的持续优化,也得益于内部的自主驱动,同时还受到外部结构与主体行动协同交互的综合影响。高校荣誉学院应进一步优化拔尖教育的外部制度空间,构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完善拔尖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生成;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04期 v.13;No.49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