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244293
日访问量:64

国家重大教育问题研究

  • 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脱嵌”危机与社会生态重塑

    朱德全;刘璐璐;

    教育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其评价系统本应嵌入社会生态系统之中,然而,当前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正经历一场“脱嵌”危机。以“脱嵌—再嵌入”为理论线索,揭示评价自系统价值理性脱嵌、社会需求脱嵌、多元共治脱嵌、文化根脉脱嵌的四重困境,并厘清评价改革的价值嵌入逻辑、经济嵌入逻辑、治理嵌入逻辑与文化嵌入逻辑。正因评价自系统的社会嵌入性缺失,存在“分数资本化”侵蚀教育本真价值、技术理性扩张致使人文价值消解、传统评价惯习难以适配现代社会需求、资源配置失衡弱化政策执行效能、多元诉求分化下的协同机制悬置五大核心症结,制约着评价改革的纵深发展。为突破桎梏,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借鉴帕森斯的社会系统整合模型,探索“制度—价值—权力—文化”四维协同嵌入路径,通过制度创新、价值校准、权力重构与文化再生,推动教育资源实现供需动态适配,促进教育评价回归育人本真,构建多元诉求的协调秩序,培育社会生态的精神文化,最终重塑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社会生态。

    2025年04期 v.13;No.49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学术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涌现”的动能: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特征

    刘云杉;

    创新具有“在哪儿发生”的生态特征,且具有不可还原、不可复制的特征。用工程思维再制创新、再造创新人才无视了创新独有的难以预测、复杂性与神秘性。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特征是涌现,动能来自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者、有挑战的任务与教学环境构成一个连续的、生气勃勃的能量场;进而,求知者、待彰显的事物构成求真共同体,他们在已知与未知之间不断逼近“未知的未知”。涌现的真正动能在于求知者居于幽暗的努力,在于创新下的黑土地,还在于孕育创新的混沌。

    2025年04期 v.13;No.49 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聚焦“批判性思维”:中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文化省思

    吕林海;

    批判性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素养,也是中国教育亟待关注和聚焦的重要内容。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的高阶成分,具体是指,当面对一个依凭现有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主体通过假设形成思维飞跃,通过检验进行证据确证之完整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的背后蕴含的是一种“真假的知识观”,这是西方“求真”的知识传统之体现。但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伦理涵养”,它所蕴含的是一种“伦理知识观”,表现为一种“应当的知识”。当学校教育教学(特别是在数理学科教学中)把“真假的知识”错配为“应当的知识”,就会出现批判性思维无法真正得到培养的窘境。基于此,我们要立足于知识层面审思课程与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发生,而非表层的活动是否展开;教育研究要深入课堂的肌理之中,在细微处探究并推动中国教育的自主知识之生成。

    2025年04期 v.13;No.49 2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 拔尖创新人才深层学习的变化类型与形成机制

    韩婷芷;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关乎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从历时性的视角探讨16名高校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深层学习的变化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拔尖创新人才的深层学习变化轨迹可分为理想型、抑制型、高位稳定型、低位稳定型四种类型。拔尖培养之于本科生的深层学习发展而言,既有可能是机遇,亦有可能是陷阱。拔尖创新人才深层学习水平的提升,既依赖于外部制度环境的持续优化,也得益于内部的自主驱动,同时还受到外部结构与主体行动协同交互的综合影响。高校荣誉学院应进一步优化拔尖教育的外部制度空间,构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完善拔尖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生成;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04期 v.13;No.49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理论前沿

  •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走势、风险与应对

    龙宝新;高伊菲;曹宇巍;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智能技术与教育事业双向生长的历史产物。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全面、纵深、常态化应用昭示着人类数字教育生活的正式来临,技术向人生长、人机内联共生、社会全面介入的智能技术势必给当下教育世界带来一股强震。人工智能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其发展势必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从风险社会视角审视,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正面临“技术自反”“技术遮蔽”以及“技治主义”等系统性风险,全面防范技术风险、主体风险以及社会风险是教育数智化改革的制胜之道。要有效规避上述潜在风险,教育改革者应健全“技术向善”的规约准则,坚守“人机共生”的规范体系,构建“融通联通”的问责体制。

    2025年04期 v.13;No.49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 知识类型视域下的教师社会地位

    齐学红;胡勇;

    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其所垄断的知识类型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在历史发展中展现为结构上的制度性约束与行动上的主体性实践。梳理历史发现,教师群体至今体现出来的知识类型主要分为客观性知识、存在性知识和建构性知识。三类知识的交织共同造就了教师社会地位尊卑不定的浮沉史。教师社会地位变化的原因有三:一是知识的下移开启了教师角色的祛魅化过程;二是知识垄断类型的转型抽离了教师角色的主体性;三是知识传播方式的裂变加速了教师的专业化进程。通过夯实教师客观性知识之基,凝铸教师存在性知识之魂,彰显教师建构性知识之灵可使教师群体超越知识传递者的工具性角色,转向知识生产与创新塑造者角色,实现社会地位的跃升。

    2025年04期 v.13;No.49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前沿元分析模型及教育研究应用

    方龙跃;雷浩;

    元分析在教育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随着教育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传统的元分析方法在应对复杂数据结构时显得力不从心。在国外,面向不同情境的前沿元分析模型方兴未艾。但在我国教育领域,新元分析模型的应用却显得相对滞后。鉴于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殊挑战,亟须引入一些前沿的元分析模型,以缩小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差距,并拓展国内元分析者解决问题的范畴:三层次元分析,它能处理具有相关性的效应量;网络元分析,它能同时比较多种干预措施的效果;二阶元分析,它能整合一阶元分析冲突的结果,从而获得更精确的结论。本文详细阐述了这些前沿元分析模型的原理、特点及其适用范围,深入探讨了它们在教育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潜在挑战。

    2025年04期 v.13;No.49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教育学家访谈

  • 教育文化研究的思想图景和行动路径——丁钢教授专访

    丁钢;朱筠姝;周勇;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文化现象,教育文化研究立足于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关注教育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教育文化研究视野涵盖学校、公共领域、日常生活及非物质文化等,强调文化解释与价值导向,以及“现象入手、文化观照、过程体悟、中层取向”的研究原则,主张采用多元的跨学科方法,包括重视微观经验和民族志研究。教育文化研究既是学术理论构建,也是一种文化行动,旨在促进中国教育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主,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面对时代变迁,教育文化研究将持续关注媒介化社会、新技术与青年文化,拓展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

    2025年04期 v.13;No.49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实证研究

  • 教师减负提质应几何?——教师负担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李佳丽;梁会青;

    探究教师减负减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教师负担不过重且能保障教学质量、学生学业质量,对实现基础教育减负提质有重要实践价值和意义。本研究采用两水平线性模型和非线性关系的中介作用模型,分析初中教师客观工作量和主观压力等负担对教师职业倦怠、教师支持和学生学业表现的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教师“双减”前周总工作时间46.58小时,教学性工作时间不足80%,呈现“工作时间长、教学性时间占比较少”的特征。低于42小时周总工作时间,教学性工作占比85%及以上,15小时的周课时,10小时的周备课时间,11小时的周改作业时间,是教师未达到职业倦怠、教师支持行为保持较高状态且学生学业表现较好的合理客观工作量安排。教师主观压力中的校源和社源性压力过大,会显著减少教师支持行为、降低学生学业表现。教师负担通过增加教师职业倦怠感和减少情感支持行为对学生学业表现产生消极的间接影响作用。为提高学生学业质量,减轻教师负担,应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安排教师工作时间,优化教师评价制度。

    2025年04期 v.13;No.49 9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价值观差异和班级氛围对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的影响

    曾美红;李霞;范为桥;

    在同伴关系研究中,友谊关系备受关注,但相对忽视了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的消极同伴关系(如反感)的研究;并且个体变量的影响往往是强调的重点,相对忽视了微观环境对于同伴关系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35个班级的1 241名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比较了大学生价值观差异对积极(友谊)与消极(反感)的同伴关系质量的影响以及班级氛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公共利益价值观差异显著负向预测友谊关系质量,才能务实价值观差异显著负向预测反感关系,班级氛围调节了价值观差异对友谊关系质量的影响。认识价值观差异对于大学生选择朋友和促进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且融洽的班级氛围对于促进大学生发展管理和改善个体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v.13;No.49 10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史海钩沉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范性”探析

    胡艳;姜思羽;

    “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当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本研究以中等师范学校为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与口述史访谈资料的分析,构建“师范性”的内涵框架,即政治性、伦理性、知识性、实践性。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范性”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校文化等多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明确提出培养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人民教师”的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精神;通过建立独特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教师身教示范,加强师范生的实习见习,以及鼓励师范生自主组织社团活动等方式促进师范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2025年04期 v.13;No.49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