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239346
日访问量:3

国家重大教育问题研究

  • 教育强国视域下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机制研究

    袁雯;方建锋;钱梦婷;

    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妥善处理的关键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经历了从计划指令到动态调适的历史转型,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然而,当前我国人才供需适配机制面临五角协同失衡、信息流通不畅、育人模式迟滞、评价机制模糊等系统性挑战。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亟须从双向互动、全过程覆盖、多元分类、前瞻调整等四个维度重构人才适配观,进而遵循以下四条机制构建路径: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教育治理框架;夯实数字基座,建设互联的人才供需对接数据库;深化培养改革,构建需求导向下的柔性育人体系;革新评价体系,树立能力与贡献为本的价值导向。由此,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形成各类人才竞相涌现的教育生态。

    2025年03期 v.13;No.4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学术关注:DeepSeek驱动下的教育新生态

  • 知识生产新境况下的学习路向与教育新可能:对DeepSeek的教育学思考

    谭维智;

    DeepSeek以其代码开源与高性价比的特点,推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其在技术层面的创新与理念层面的开放,有力推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民主化进路,也因此催生了知识生产普及化、在地化与个性化的新境况。但机器能生产知识并不意味着作为使用者的人能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人如何进行知识学习仍然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机器知识生产的繁荣也并不必然意味着人类知识学习境况的改善。面对新的知识生产境况,人类需要将知识学习视作知识再生产的过程,在人机交互中实现知识意义的个人化生产,在社会交流与实践中补充知识学习的社会性意义。新的知识生产境况在给教育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教育打开了诸多可能。教育的培养目标将从知识传承者转向知识生产者,教育将从关注知识到关注智能,并重点发展一种“技术教育”;同时,教育的边界将进一步拓展,一种作为社会实践内在结构组成的“大教育”具备了可能性。

    2025年03期 v.13;No.48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 DeepSeek驱动课程知识变革的特征、风险与对策

    李洪修;王萌萌;

    DeepSeek介入教育教学领域引发了课程知识生产、表达与获取等方面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为,课程知识生产主体多元化、生产方式算法化、生产原料丰富化;课程知识表达载体多模态化、内容表达关联化、表达方式非线性;课程知识获取方式协同化、获取内容个性化、获取效果精准化。同时,DeepSeek驱动下的课程知识还存在失范化、无序化、外包化等潜在风险。因而,DeepSeek驱动下的课程知识变革需要明确课程知识选择标准,强化知识合规性;重构课程知识组织序列,增强知识秩序性;完善课程知识管理过程,加强知识主体性;把握课程知识生成逻辑,提升知识意义性。

    2025年03期 v.13;No.48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迭代驱动转型: DeepSeek的技术特质如何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

    骆飞;马雨璇;焦丽珍;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教育要素智能再造的过程,DeepSeek技术特质带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迭代正深刻重塑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机制。本文聚焦DeepSeek高性价比、开源策略与可视化推理的技术特质,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构建理论框架,探讨技术特质如何提升感知有用性(PU)与感知易用性(PEOU)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发现:DeepSeek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三方面的赋能机制。规模推展机制指DeepSeek的高性价比推动教育普惠化,通过规模化应用响应长尾需求,并促进国产化技术生态的可持续构建;开源重构机制指DeepSeek重构教育信任与协作模式,借助全球开发者社区实现教育资源的多向共创,同时支持场景驱动的模型自适应优化;认知强化机制指DeepSeek通过显性化思维链降低认知负荷,强化元认知能力与跨学科问题解决素养,促进人机协同的认知革命。

    2025年03期 v.13;No.48 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数字教材建设的逻辑与边界

    王天平;李珍;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强劲引擎,正驱动数字教材领域的全面创新与深刻变革,引领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在推动数字教材迈向内容生成新阶段的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现出了助力新时代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推动数字教材定制化发展、增强数字教材类人互动体验的独特时代价值。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数字教材建设,不仅促进了生成式数字教材观的形成,也塑造了智能数字教材的结构,还拓展了智能数字教材的功能。但由于技术特性及潜在风险可能导致的种种问题,在数字教材建设中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须明确内容约束、场景适配、伦理规约三重边界,以规避内容失当、技术滥用、伦理失范等衍生风险。

    2025年03期 v.13;No.48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校学术道德失范及其治理策略

    杜静;冯凯瑞;王东;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学术道德失范的内涵因应“人—机”协作的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而亟须重新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型学术道德失范在责任主体、核心问题、表现形式、检测手段、伦理焦点方面都与传统学术道德失范有所区别。基于此,对学术道德失范的审查应关注研究中“学术贡献度”特征,构建适应现阶段技术特性的人机协同责任归属模型。然而,高校学术道德失范治理面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检测困难、教育行动者存在认知模糊与数智素养短板、学术伦理规范体系缺失、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合力不足等挑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高校治理效能:升级智能检测体系,加强高校学术规范技术保障;强化师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规范管理,提高学术监督主体治理能力;完善伦理规则体系,筑牢学术诚信制度根基;推进多元协同治理,构建高校良好学术生态。

    2025年03期 v.13;No.48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理论前沿

  • 社会情感的文化特质及教育实施向度

    武秀霞;

    社会情感是在社会性关系互动中形成、体验、表达的情感,它既是个体自我的独特表达,也是文化影响的产物。个体文化身份的差异以及对“自我—社会”“情感—自我”“情感—社会”关系的不同诠释,会使不同文化场域下的社会情感学习/教育出现取向差异,进而须开展适合我国本土文化的情感教育。学校须从统整的立场出发,将社会、情感元素融入学校教育中。这意味着:一是让关系作为一种教育氛围、内容和方法发挥其教育力量。二是将情感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自我认同、文化归属感及共处意识的有效机制:一方面,引导学生超越“个人”,在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的基础上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超越“他者”,在差异、多元中增进理解、学会共处。

    2025年03期 v.13;No.48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 论现代家庭教育的三重形态

    辛治洋;戴红宇;

    现代家庭教育受教育结构变迁与自身行动韧性双重影响,呈现三重并置形态。其一是以家庭日常生活为依托的生活形态,主要表现为伦理教育和生活教育;其二是以学校教育为样板的模仿形态,主要表现为仿效学校进行知识传递活动;其三是以亲子偏好为导向的自主形态,主要表现为对家庭个性化的追求。不同形态的家庭教育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当前家庭教育却面临着生活形态萎缩、模仿形态蔓延和自主形态弱化等失衡问题,三者之间的张力凸显。为此,相关部门应精准施策,从保护生活形态、规范模仿形态、引导自主形态三方面入手,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与指导服务。

    2025年03期 v.13;No.48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 儒家文化理想的心灵发育机制:文化进化论视角

    孙俊才;

    在所处的生态环境中,心灵应如何运作才能让生活变得美、善又合乎情理?文化进化论为理解儒家文化的代际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特别是儒家文化如何有效地把个体层面的心灵发展熔铸为集体智慧与文化阶梯。儒家文化从情感出发,以情感理性作为文化理想建构的基本逻辑,通过内外合德止于至善的目标追求,规约文化理想的价值体系演变。通过情义规则保障文化理想的动态达成与跨时间的一致性,持续维持价值与情境的最优适宜性;通过情感的人际跃迁,引导个体心灵实现社会运作,创造最大化的共享心智与命运共同体。本文结合进化心理研究的新近证据,阐明儒家文化理想主张的心灵发育的文化进化优势与机制,实现心灵发育的开放性、创造性、完整性与意义体验,以及心灵与世界的协同。从文化累积进化的视角来看,儒家文化理想的建构方式与基本逻辑,及其代际传承的心灵发育机制具有跨时间的普遍性和先进性,对人类心灵的累积发育完善具有积极作用。

    2025年03期 v.13;No.48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 大学为何越发难以治理?——基于治理限度与行动逻辑的分析

    罗志敏;吴英琪;

    现代社会条件在为大学带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使期待得到治理优绩产出的大学,陷入一种“投入”与“成效”不相匹配的治理困境。大学为什么越来越难治理呢?大学治理存在着由自身行政限度、技术限度所形塑的诸多“不受掌控”之处。然而,大学为适应不断加速、动态稳定的现代社会,往往依循的是效益思维和规制思维下一种倾向于不断扩大作用范围的“企图掌控”行动逻辑,以求自身不会出现“不受掌控”的情况,这不仅对旧矛盾的缓和作用有限,还造成了新的“不受掌控”,从而导致大学越发难以治理。大学要从治理困境中突围,应摒弃单一的效益与规制思维,转向适应型的治理策略,并采用整体性的内部机构设计。

    2025年03期 v.13;No.48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教育学家访谈

  • 杜威教育:一个具有永恒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主题——单中惠教授专访

    单中惠;高惠蓉;

    作为一位世界著名教育家,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具有创新特色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推动了教育模式的重大转变,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杜威教育是一个具有永恒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主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引下,杜威教育思想开始得到重新评价,杜威教育研究趋于深化,不断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未来杜威教育研究仍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拓宽研究的视野,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2025年03期 v.13;No.48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实证研究

  • 互动式体验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实证研究

    刘文;沈漪;齐欢;杨丽珠;

    小学生健全人格指普遍且积极适应的典型人格特质,表现为健康、稳定、均衡。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对于小学生良好道德和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健全人格发展理论,采用潜在剖面分析,确定小学生人格存在的类型,根据小学生人格的发展现状设定培养目标,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出120个活动方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10个省份对8 569名6~12岁小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互动体验式培养活动。结果显示,教育现场实验提升了实验班小学生人格总体发展水平,使实验班中适应型小学生人数增多,低控型和过度控制型小学生人数降低。研究表明,具有中国特色的互动体验式活动方案能够促进我国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025年03期 v.13;No.48 10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史海钩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中国教育家精神的红色基因:“抗大”铸魂强师之道与时代传承

    王运来;张傲冲;

    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实现,需要通过对中国优秀教师的历史回溯探寻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尤其不能忽视对中国教育家精神红色基因的发掘与传承。其中,作为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办学的典范,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代表性。历经磨砺的抗大教师,在为党育人中融合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在师生共进中沟通仁爱之心与育人智慧,在教学合一中践行躬耕态度与弘道追求,堪称教育家式教师队伍的红色典范。抗大采取筑牢教师整体地位、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支持教师自律自强等方式铸魂强师,实现教师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抗大铸魂强师的历程与方式也启示当下,在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构建教师培育共同体,多元协同推动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2025年03期 v.13;No.48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 下载本期数据